真金不怕火炼。是的,做官就应该这样一心为民,持之以恒。
——题记
这里中国南方最大的早熟梨种植基地——鹰潭塔桥园艺场。黄占共就是在这方热土上,开始成长。
1985年暑期的一天,塔桥园艺场走来了一位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在这一干就是22个年头,凭借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一步一个脚印,每个步伐都能够创造出成绩。先后任塔桥园艺场农机厂厂长,塔桥园艺场酒精厂厂长、塔桥园艺场副场长、场长,贵溪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鹰潭市农业局局长。
踏实细致是黄占共的工作风格。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做工作细之又细,塔桥园艺场是一个“老大难”的国有农场,人员多、负担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能否带好场级班子,这是维护稳定和加快发展的关键,作为党外干部担任一把手,对他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工作中他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坚持公平处事,诚信待人,民主决策,对上不奉迎,对下不压制,以良好的品格影响人,有力地维护了班子团结,从2002年至2004年,塔桥园艺场场级班子连续三年被贵溪市委评为优秀班子。
今日塔桥,名闻遐迩,是个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园艺场。在塔桥,黄占共的口碑特别的好。这块土地上的故事黄占共都如数家珍,塔桥园艺场的男女老少他都大能叫出名字,每条路、每幢楼、每座厂房,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了解群众的呼声,进而赢得群众的掌声。他以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成了塔桥人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以事业发展凝集人心
立足场情理思路,突出特色谋发展,黄占共用发展统一思想,以事业凝集人心,使塔桥园艺场实现了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一)强化管理,经济效益增幅明显。
从2002年—2006年,塔桥园艺场固定资产投资净增1500余万元,减亏660余万元,实现了扭亏增盈,做到了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了360余名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足额发放;二是确保了养老保险金、医保金的足额交纳;三是确保了全场管理人员、学校教师、医院医护人员工资的足额发放。三个确保有效地维护了塔桥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扬优成势,果业发展成绩喜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果品价格低、效益差,果农积极性下降,粗放管理甚至放弃管理,造成了果业生产严重滑坡。果业是塔桥的主导产业,只有抓住主导产业不放松,经济振兴才有希望,通过内扶外拓,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措施,果业生产逐步复苏,至2006年全场水果面积达到8000余亩,其中早熟梨面积达到6000余亩,比2000年增长50%,年产梨12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达3600余万元,比2000年增长35%,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比2000年增长55%。塔桥金水二号梨在全国第一届优质早熟梨鉴评暨技术信息交流会上被评为优质早熟梨。塔桥选送的“清香”、“脆绿”在全国第二届优质早熟梨鉴评会上分获金、银奖。“塔桥”蜜梨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
2004年,一场罕见的冰雹的果树几乎遭到“灭顶之灾”。果农损失惨重,黄占共心急如焚,急忙外出招人,住低档的小旅社,有时正餐就泡一包方便面, 诚心感人,终于引进了四川、云南民工千余人,解决了园艺场恢复生产的劳力问题。就在这一年,塔桥场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塔桥早熟梨被列为全省20个优质农产品之一。同时果业发展在全国、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获得多项殊荣。
(三)精心运作,塔桥新村名闻遐迩。
2005年国营农场在贵溪市还未被列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范畴,黄占共带领班子成员从实际出发,充分发动果农,创新筹资渠道和运作机制,确定建设塔桥新村,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建设,2006年建成了贵溪市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塔桥新村,2006年塔桥新村被评为鹰潭市先进示范点。
此外,黄占共关心困难职工在当地颇有声誉。职工老戴用瘦弱的身躯支撑起一个家庭和三个求学的孩子。2002年,儿子戴强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年,女儿戴雪青考取北京理工学院。家境贫困,面临辍学。黄占共雪中送炭,带头捐款,解了燃眉之急。2005年,职工施国峰因心脏病化去医疗费2.6万元,其妻捉襟见肘,黄占共不辞辛劳,委屈“化缘”为她送上了8000元。想方设法排忧解难,黄占共的心里始终装着困难职工。黄场长是个热心肠,黄场长就像及时雨——塔桥人有口皆碑。
着力唱好“一二三四”歌
正人先正己。一个人能力有限,但只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敬业无私,就能体现他个人的人生价值。2006年6月,黄占共任贵溪市政府副市长以来,积极主动地协助市长分管农业、农村及卫生等工作,着力唱好“一二三四”歌。
(一)坚定一个目标。工作中,始终抓住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不放松,研究措施,加强协调调度。200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99亿元,增长10.78%。2007年1-6月份农民现金收入2221元,同比增长了20.3%。
(二)关注两项民生。一是高度关注群众卫生健康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深入,参合率达到90.28%,比省定任务提高了5.28个百分点,1-7月份,全市共有5071人获大病住院补助517万元;市、乡、村卫生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完成了5所乡卫生院、32所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对300多所村卫生所(室)进行了规范化改造,新建和改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站,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5%,市人民医院搬迁工作已全面启动;防疫保健成效显著,2006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单位称号。二是高度关注食品药品安全。深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两网”试点工作获得全省先进;进一步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加大了食品安全工作执法力度,建立了食品安全绿色通道,确保了食品、药品安全。
(三)深化三项改革。一是积极实施林改,林改面积206.85亩,占林地面积98.9%,全市本级减少税费572.4,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荣获全省林改先进县称号。二是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对一般卫生院试行托管制,实行院长竞聘制、新进人员人事代理制、绩效工资制等制度,增强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2006年,全市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突破6000万元。三是深化农林牧渔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了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农业局南乡六场改革、水利工管单位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
(四)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稳定粮食生产。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广水稻良种,优质品种率达80%;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实施20万亩绿色大米工程;粮食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连续三年粮食播种面积超86万亩,2006年达到89.27万亩,粮食总产31.87万吨,增长3.8%,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集体”等称号。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市本级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530万元,完成土石方280万方,荣获全省“鄱湖杯”水利建设竞赛先进县称号;农田土地改造项目争取国家投资3720万元,农田改造4万余亩,其中世行贷款园田化项目在世行检查评比中,名列全省第一。三是强化新农村建设,去年共投入1300万元,重点推进了6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完成“六改”工作,建立并完善了相关长效机制。今年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增加到129个,农民普遍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扶优扶强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了竹辉竹业、大忙人、红谷养鸡等龙头企业。今年上半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29%,带动农户5万户;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认真组织实施“一村一品”,抓好规划、引导、示范、带动和推广,重点抓了雷溪的中棚西瓜、蔬菜、周坊的雷竹、三县岭的油茶、塔桥的早熟梨等一大批“一村一品”示范点,尤其是雷溪乡的千亩中棚蔬菜、西瓜种植成为贵溪市乃至全省农业的一大亮点。
在新在岗位上,上任不久,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给抗寒防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前,他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作物抗寒防冻工作中,积极采取抗寒防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朴实无华,活力四射。因为心中有爱,黄占共就像那古老的磨盘,总是不知疲倦地旋转在他的岗位上。